以社子島區段徵收為例,從 i-Voting 通過開發方案,到現在的協議價購程序,就已經經歷了數年。政府預計整個區段徵收案要到 2041 年才能完成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選擇參與區段徵收,這筆土地的開發利益,你可能要等區段徵收計畫書核定後才能兌現。
這段漫長的等待期,不僅是機會成本,也充滿了變數。這也是為什麼,收到協議價購的通知單,在房地產市場上,常常被視為一個短線題材,因為它代表了區域開發的明確信號,能立即帶動區域的交易熱度。
換句話說,對於地主來說,這時你的選擇就不只有單純的「賣給政府」一種,而是有了更多元的選項。
當你面臨協議價購時,你現在手上有三種選擇:
- 與政府協議價購
- 不協議,等待徵收或區段徵收
- 將土地出售給市場上的投資人或建商
為了幫助你做出最有利的決策,我們將這三種方案的優缺點做一個全面的比較。
| 與政府協議價購 | 等待徵收(抵價地) | 出售給市場買家 |
---|
優點 | - 稅負優惠:可免徵土地增值稅與所得稅,節省大筆稅金。
- 省手續費:登記、印花稅、契稅等由政府負擔。
- 快速:相較於徵收,流程相對簡便快速。
| - 參與未來增值:有機會換取開發完成後的「抵價地」(分配土地),享有未來更高的土地價值。
- 稅負優惠:領回抵價地,無需繳交土地增值稅。
| - 立即變現:資金流動性高,可立即取得現金,投入其他資產。
- 價格彈性高:可與買家自由議價,若題材熱門,價格有機會衝更高。
|
缺點 | - 價格彈性有限:價格仍受政府評估基準影響。
- 無法參與區段徵收:拿不到分配後的土地,失去未來增值潛力。
| - 漫長時程:整個徵收與開發時程長,資金被長期套牢。
- 不確定性高:最終分配的土地位置、面積等仍有變數。(符合最小配地面積,不等於可以分配到土地!)
- 移轉要繳稅:若選擇抵價地,未來第一次移轉時仍需繳交土地增值稅。
| - 稅務負擔:需負擔土地增值稅與所得稅。
- 交易成本自付:需自行負擔交易成本(例如:代書費、仲介費等)。
- 價格不確定:若市場不熱絡,價格可能不如預期。
|
這張表告訴我們方案各有利弊。沒有一個「絕對」最好的選擇,只有「最適合你」的財務規劃。所以每一個決策背後,都需要精密的計算與專業的判斷。從區段徵收的作業時程、未來的行情預測,到個人的財務與稅務規劃,這些都牽一髮而動全身。
想知道最佳方案是什麼?無論從區段徵收作業時程、行情預測以及財務規劃,晟易不動產可提供完整估算建議書,幫助地主做出最有利的決策。
如果你還不確定想選哪一種做法,不妨先往下認識協議價購流程。
在政府正式啟動協議價購程序前,法律規定必須先召開至少兩場公聽會,給所有地主一個重要的發聲機會。
在公聽會上,政府會詳細說明整個開發計畫的內容、目的、以及預計的實施範圍。而身為地主的你,可以在會中提出你的意見、疑問,甚至是對補償方案的建議。
- 請務必把握這個機會!你的發言會被記錄在案,這些意見將會成為政府後續評估和決策的重要參考。
在公聽會結束後,政府會正式發出協議價購會議的通知單,以下流程以實務常見步驟整理,並參照如「臺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區段徵收案」等大型案的標準作業邏輯:
- 雙方協商合意及紀錄: 在會議上,政府會再次說明協議價購的價格計算方式。你可以提出你自己的估價報告或市場調查結果,與政府進行協商,雙方的討論內容會被記錄下來。
- 簽報核定及議約: 如果雙方對價格和條件達成共識,政府會將這份協商結果簽報上級單位核定。
- 雙方簽訂買賣契約: 核定通過後,政府會通知你前往簽訂正式的「協議價購買賣契約書」。這份文件將具備法律效力,務必詳細審閱後再簽字。
- 向稅捐機關申報土地現值: 政府會代為向稅捐稽徵處申報土地現值,這個環節將確保你的土地享有免徵土地增值稅的優惠。
- 辦理移轉登記: 政府將會負責辦理土地所有權的移轉登記手續。
- 給付價款: 在所有手續完成後,政府會將協議價款一次性匯入你的指定帳戶。
- 點交: 完成價款給付後,土地正式點交給政府,你的權利義務也正式終止。
如果你決定同意協議價購,並前往簽約,請務必備妥以下文件:
- 身分證明: 身分證正本及影本。
- 印鑑證明: 你的印鑑章及近六個月內的印鑑證明。
- 土地權狀: 土地所有權狀正本。
- 銀行帳戶: 你的銀行存摺封面影本,以便政府撥付款項。
- 其他文件: 如果你的土地有租約(例如:三七五租約)或他項權利(例如:抵押權),需備妥租約終止或他項權利塗銷的證明文件。
如果土地是公同共有,則需全體共有人都同意並備妥文件。如果土地是繼承而來,需先辦妥繼承登記才能進行協議。
協議價購中,政府通常會負擔登記費、印花稅、契稅及代書費等。但土地上的欠稅,或與第三方的租約終止等問題,則需要由你自行處理。
雖然協議價購相較於徵收流程更為快速,但你必須有心理準備,這筆錢不是馬上就能拿到。
從簽訂協議價購契約,到最終拿到價款,中間仍需經過政府內部核定與程序審查。根據過往經驗,從協議價購到最終收到錢,順利的話可能也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。
以社子島區段徵收案為例,政府發出協議價購通知後,還需要將整個區段徵收計畫書送審內政部核准,這個過程就可能需要數年。只有在計畫核准、所有權移轉登記完成後,政府才會一次性撥付價款。
這段漫長的等待期,不僅考驗你的耐心,也需要你做好完善的財務規劃。
公聽會、協議會、文件準備……每個細節都影響您的補償結果。晟易不動產全程陪伴,提供專案式輔導,讓您不會錯失任何保障自身權益的機會。
若談不攏、拒絕協議,或會議屆期未達成合意,政府就會依《土地徵收條例》啟動區段徵收程序。
啟動區段徵收程序後,你的土地將按照「徵收當期」的市價進行補償。這個價格將由地價評議委員會來評定,確保其公平性。
你該知道的地主權利:
- 陳述意見的權利:即使進入徵收程序,你仍有權利在規定期限內,以書面向政府提出你的事實或法律上的意見。
- 對徵收公告提出異議:如果區段徵收案已經核准並公告,你可以在公告期間內,以書面形式向政府提出異議。
- 對補償價額申請復議:如果你對政府最終核定的徵收補償價格不滿意,可以向地價評議委員會申請復議;若對復議結果仍不服,則可依法提起行政救濟。
這些權利,都是法律賦予你的最後保障,千萬別輕易放棄。
區段徵收階段,常見的兩種補償路徑是領現金或領抵價地。選哪一種不只取決於價格,也與你的時間、稅負、未來持有與開發策略高度相關。
以社子島為例,如果你領回的面積不足以達到「最小建築單位面積」(這邊的實務案例是 300 平方公尺),那麼你可以申請自行合併,或由政府協調與其他地主合併分配。
如果你的土地只被部分徵收,導致剩下的一小塊殘餘土地面積太小、形狀不規則,或是無法再進行有效利用,你可以向政府申請一併徵收。
- 申請條件:土地因徵收導致殘餘部分面積過小或形勢不整,以致無法有相當的使用價值。
- 申請時限:必須在徵收公告之日起一年內,向政府提出書面申請。
- 補償方式:一併徵收的土地部分,政府會以現金進行補償。
談不攏就只能被動等待徵收嗎?其實地主仍有權利提出異議、選擇補償方式,甚至申請一併徵收。晟易不動產可協助您逐步分析利弊,找到最合適的應對策略。
在了解了協議價購的流程與優缺點後,你心中可能還有許多實際上的疑問。我們將地主們最常問的幾個問題整理如下,希望能為你一次解惑。
協議價購是針對「全區」地主。只要你的土地位於政府的開發計畫範圍內,無論你的土地面積是大是小,都會收到這份協議價購的通知單。
如果計畫最終因故未經核定,或是實施時程延宕,那麼政府就不會進行土地的後續買賣與價款支付。換句話說,你雖然簽了協議書,但如果計畫沒有核准,錢是沒辦法撥款的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前面強調,協議價購的時程風險是地主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。
不一定。協議價購與後續徵收補償都是以「市價」為基準,差別在時點與機制,徵收會以徵收當期市價做評定。
部分案件也有協議價購與日後徵收價差補足的設計,例如社子島區段徵收案。臺北市政府在協議價購的過程中,就特別承諾,如果未來徵收核定時的市價,高於現在的協議價購價格,政府會另外補足差額。
在協議價購的過程中,政府會協助你處理大部分的費用,例如登記費、印花稅等。但有幾項責任,地主必須自行承擔:
- 欠稅繳清:土地如果有欠繳的地價稅、房屋稅等,必須在簽約前繳清。
- 租約終止:土地上如果有耕地三七五租約或其他租賃契約,地主需要自行與承租人協商並終止租約。
- 繼承登記:如果土地是繼承而來,必須先辦妥繼承登記,才能進行後續的協議。
- 債務塗銷:如果土地有設定抵押權等他項權利,也需要先塗銷。
每一位地主的情況都不同,最適合的策略也不同。若您有關於協議價購或徵收的疑問,晟易不動產的顧問團隊將一對一解答,協助您做出最佳選擇。
協議價購與區段徵收,對許多地主來說既陌生又複雜。您可能會擔心:
- 政府的價格是不是低估了我的土地?
- 不同意協議價購後,還能爭取更多補償嗎?
- 等了好幾年,款項什麼時候才會入帳?
- 土地被徵收後,我該如何重新規劃資產?
這些疑問,都是許多地主的共同心聲,但您不必孤軍奮戰。晟易不動產擁有多年土地買賣與徵收輔導經驗,能成為您最可靠的專業後盾:
- 釐清權益:讓您明白自己在協議價購與徵收程序中的法律保障。
- 精準估價:協助評估市價合理性,爭取最大化的補償金額。
- 未來規劃:提供土地利用與資產配置建議,為您創造更多可能性。
協議價購與區段徵收,既是挑戰,也是機會。晟易不動產擁有超過20年的專業經驗,結合市場趨勢與談判實務,幫助地主在變動中穩住權益、放大資產價值。
● 電話:02-2873-1505
● Line:@cyland